对抗病魔13年,捐献遗体和所有病历资料
痛心!
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
一场特别的遗体告别仪式
在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
庄重举行
仪式的主角
是十堰小伙刘杨何骏
对抗病魔13年 捐献遗体是他最后的心愿
6月28日上午,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文化室内哀乐低回,
人们神情肃穆地默哀、鞠躬,向刘杨何骏的遗体告别。
▲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
▲家属向遗体鞠躬告别。
2010年,14岁的刘杨何骏被查出患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,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。13年来,他不断与病魔作斗争,但最终还是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26日去世。
“毛毛(刘杨何骏小名)从小到大都是好孩子,不仅学习成绩优异,还擅长打乒乓球、吹萨克斯。”告别仪式现场,刘杨何骏75岁的姥姥何女士说,毛毛从小由她带大,生病的13年里,也是她全程陪同照顾。
尽管一直被疾病折磨,但刘杨何骏一直积极乐观面对生活。因为所患疾病非常罕见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想捐献自己的遗体,为医疗事业发展、为罕见病治疗研究做出贡献。
“毛毛(刘杨何骏小名),你的心愿我帮你达成了。”在告别仪式上,何女士趴在冰棺上痛不欲生,久久不愿离去。
“他为人很乐观,知道自己的病情,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懈怠。”刘杨何骏的发小杨先生说,虽然刘杨何骏生病后经常需要住院治疗,常常不能来学校上课,但学习一直没有落下。刘杨何骏高中就读于东风高级中学,高考数学成绩140多分,考上了湖北经济学院。毕业后,在十堰从事教育工作。
13年前家中突然晕倒 多方检查确诊身患罕见病
时间回到2010年9月2日,这个让何女士至今无法忘记的日子。当天,14岁的刘杨何骏在家中突然晕倒,何女士赶紧叫来救护车。
“当时查了很久查不出是什么病,后来医生说是疑难杂症。”何女士告诉记者,在医生的建议下,她带着刘杨何骏去了北京检查,最终查出是罕见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。
“那几年我们经常去武汉、北京治疗,医生告诉我目前的医疗手段难以治愈。”何女士说。
“那几年,总有人劝我说孩子这个病治不好,不要浪费钱,他活不久,也没必要上学。但我说,只要能治我就一直治下去,也许随着时间推移、医学进步,这个病能治好。直到最后这次住院,毛毛都很乐观,他还跟我说,买了一些零食在家里,等出院了回去吃。”何女士说到这里,红了眼眶。
13年住院38次 姥姥手写外孙抗病历程
“9月3日,我向护士告知昨晚又抽搐了一次,大约持续了40秒,现在精神可以,暂时不能进食。上午进行了股动脉插管,24小时不能动。晚上送了稀饭,但是没吃……”
“9月8日,今天精神很好,早晨吃了面条,虎皮鸡蛋一个。上午9点40做了腰部穿刺,要求平卧6小时到下午3点40。打完吊瓶已是下午4点40……”
从外孙第一次住院开始,何女士就手写记录每天的治疗经过、发病情况以及她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。后来由于年纪大了,眼神和精力跟不上,就没再写了。
“从2010年生病,到最后离开我们,毛毛一共住了38次院。我将他所有的住院病例、检查情况全都保留。”此次遗体捐献,何女士将13年来所有的病历资料一并捐献了,唯独这2本抗病历程她要留在身边。“这是我唯一的念想了。”何女士说。
支持外孙的决定 将来自己也捐遗体
“当他跟我说想要捐献遗体时,我很支持,我跟他说,人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,死了就不要在意那些形式,更没必要铺张浪费。把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,可以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罕见病,对于攻克这些难题有所帮助,将来我也会捐献遗体。”何女士说。
▲何女士在遗体捐献文书上签字。
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实验员贾贤梁介绍,遗体捐献对疑难杂症的研究意义深远。
据悉,2022年十堰市共实现遗体捐献14例。在市政府和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,占地300余亩的十堰市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纪念园也在紧张建设中,年内可投入使用。
27岁的刘杨何骏离开了
但他通过遗体捐献
为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
为攻克罕见病带来了希望
生命之光虽离我们远去
但这份大爱却无比璀璨
向他和他的家人
致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