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安:以博爱为笔 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
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如何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,成为治理提质的鲜活动力?在远安县鸣凤镇栖凤社区,一场以“博爱家园”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。社区通过精神浸润、服务下沉、全龄关怀、应急筑基等四重举措,将公益理念融入社区肌理,构建起安全有序、温暖和谐的治理新生态,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栖凤样本”。
场景化浸润:让公益精神“看得见、学得到”
走进栖凤社区,红十字精神的印记随处可见——人口密集区的“博爱广场”不仅是居民休憩的好去处,更是公益宣传的“活课堂”。沿河城墙上,防溺水知识图文并茂;花坛景观中,户外应急技巧卡片穿插其间,居民散步时便能轻松学习安全技能。?
针对青少年群体,社区联合栖凤小学打造“口袋公园应急宣传区”,在西湖堰塘片区设置安全警示标识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的形式培育家庭安全意识。此外,社区还定期联合应急、医疗等部门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,从火灾逃生到外伤急救,让居民在模拟场景中掌握实用技能。这种“嵌入式”宣传模式打破了公益教育的时空限制,让博爱理念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居民的“自觉践行”。
专业化下沉:把应急服务“送到家、用得上”
“以前总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,现在社区党群服务站里随时能学,还有设备可以练,心里踏实多了!”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栖凤社区应急服务网络的实效。?
在社区党群服务站,全方位的应急保障体系已然成形。公告栏定期更新急救知识海报,户外休息台张贴心肺复苏分解图,居民坐下来歇脚就能学技能;“博爱便民服务角”循环播放应急教育视频,书架上的健康宣传单页涵盖常见疾病预防、老年保健等内容,满足不同群体需求。更关键的是,社区还配备了AED急救设备与心肺复苏模拟人,通过“设备+培训+文化”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急救意识从“知晓”向“会用”转变。?
目前,社区已组建一支由56名红十字会员、11名初级救护员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,24小时待命响应突发情况,确保“黄金救援时间”不流失,让专业服务真正触手可及。?
精准化关怀:让全龄群体“有归属、得温暖”
“孩子放暑假有人管,还能学安全知识;我们老年人有地方跳舞、练字,日子过得充实又开心。”提及社区服务,居民张大爷满脸笑意。栖凤社区深知治理的核心是“以人为本”,因此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定制化服务。面向儿童,社区设立专属游戏区,开设暑期托管班,通过互动游戏、情景模拟等形式强化防溺水、防拐骗意识;在舞蹈室开设亲子安全课堂,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安全知识,实现“安全理念代代传”;针对老年人,社区盘活舞蹈室、书画室等空间,吸纳5支舞蹈队、2支乐器队入驻,定期组织文艺活动,丰富精神文化生活。围绕“一老一小一妇一新”建设“友邻驿站”服务综合体,促进居民自治、社区和谐、睦邻友好,让“博爱”二字化作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温暖。
系统化筑基:为社区安全“筑防线、添保障”
“应急管理不能等‘出事’才行动,要做到未雨绸缪。”栖凤社区负责人介绍,社区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防范”,构建起全链条应急管理机制。在物资保障上,社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,救生衣、灭火器、急救包等物资实行“双人管理、台账记录”,定期检查补充,确保关键时刻“拿得出、用得上”。在能力提升上,社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每月开展应急技能培训,邀请专业讲师讲解防灾避险、急救护理知识,累计培训居民超300人次。
从博爱广场的精神熏陶到便民服务角的专业守护,从全龄段的精准关怀到系统化的应急保障,栖凤社区以红十字精神为纽带,将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,更培育了“邻里互助、守望相助”的社区文化。这场“以博爱为笔”的治理实践,正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,书写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美好篇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