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昌男孩杨晓龙志愿捐献遗体 “让自己更有价值”
22岁的杨晓龙,家住夷陵区乐天溪镇路溪坪村,4月13日,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坝区分院病房内,签下了《湖北省遗体捐献志愿书》,表示自愿在身故后无偿捐献遗体。4月17日,记者推开三峡坝区分院内科8病房的门,映入眼帘的是杨晓龙消瘦苍白面庞上展露出的坚强笑容。4月19日凌晨5时许,杨晓龙永远闭上了眼睛,按其生前遗愿,无偿捐献了遗体。自2015年患病以来,在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下,杨晓龙顽强地与白血病斗争了3年,希望在生命的尽头,以这样一种方式,让自己更有价值。
一场感冒“变”白血病
2015年,19岁的杨晓龙还是武昌首义学院大一学生。年初,一场感冒让他出现持续低烧、头晕、四肢乏力的症状,就连平时一口气爬上六楼的寝室,现在中途都要歇3次。2015年2月14日,晓龙放寒假回到宜昌,家人带他到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,竟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,治疗需要30多万元。
“本来我们这个家就已经很不幸了,没承想噩运会再次降临在儿子身上。”说起儿子的坎坷遭遇,母亲黄家华多次哽咽落泪。原来,晓龙6岁那年,其生父在安装灯泡时不慎摔落,其后不幸去世,为此晓龙一直闷闷不乐。3年后,母亲带着他重组家庭,继父对他视同己出,晓龙才慢慢走出阴影。2013年12月,继父在松滋打工时突发脑梗塞,虽经治疗有所好转,可最后还是落下了无法言语、右手不能动弹的残疾,现在生活仍无法完全自理。
继父患病后,家里借了不少外债,生活的重担全落到黄家华身上,全家仅靠低保和种植一点茶叶来维持生计。虽然生活艰辛,但晓龙一直积极向上,成绩优秀。本想着等他大学毕业,可以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,却被查出患上白血病。
一份倡议汇聚爱心潮
在黄家华眼里,晓龙一直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,读书时知道家庭穷,为了省钱,他在学校吃饭往往只打点青菜和白饭。高中时,为省10元车费,他常常步行20多公里从学校走回家。当他得知自己的病让早已一贫如洗的家无力面对时,他动过放弃治疗的念头。
然而病魔无情人有情。听说晓龙的不幸遭遇后,2015年3月2日,有好心的志愿者分别在医院和三峡集团网站发出了捐款倡议书,医护人员和集团员工及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,为他筹集善款4000多元。通过网络求助,那些素未谋面的好心人汇来了5400多元善款。
夷陵区乐天溪镇路溪坪村和晓龙就读的高中、大学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他募捐,为他鼓气加油!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他们就收到社会各界爱心捐款共27万多元。
面对这些好心人的帮助,朴实的黄家华感动得热泪盈眶,这也更让晓龙燃起了对生的渴望。当亲朋好友前来探望时,他总是笑着说:“没事,我会好起来的,我还棒着呢。”
一份承诺回报众人心
得白血病,往往意味着化疗,而化疗的过程,痛苦难熬,每一分钟都格外漫长,很多患者从一开始做化疗,就盼望着能尽快结束。22岁的晓龙,顽强地与白血病斗争了3年,最终没能逃脱病魔的魔爪。
黄家华告诉记者:“2017年7月,晓龙的病情恶化了,这一次,他坚决放弃治疗,在家休养。可在家里,他一直发着高烧,40多度降不下来,躺在床上浑身疼痛,我看着难受就把他送到医院,他坚持要求医生只做姑息治疗。”
病魔的侵袭让晓龙的身体每况愈下。“得到了社会那么多恩惠,我多么希望能有活着的机会去报答。但是,今生恐怕是做不到了。”忍受着剧痛的晓龙拉着母亲的手说,“我打算将遗体捐献,希望我的这具病躯可以为社会做些贡献。”
黄家华觉得儿子能坚持这么久,都是靠大家的爱心支撑着,他愿意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对他的爱心救助,作为他的妈妈应该支持。
4月13日,杨晓龙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坝区分院病房内,用消瘦的手在《湖北省遗体捐献志愿书》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。(记者 袁雪梅 张宇新 通讯员 余小垓)